教育何以抵达生命的本真
转载自《中国教师报》2025年4月30日05版
当教育的本质在分数竞争与工具理性中渐显模糊,如何让学校成为唤醒生命自觉、激扬生命潜能的精神场域?4月15日至16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以“落实规划纲要,创新育人方式”为主题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举行。
来自浙江、上海等地的六位全国优秀中学校长(书记)聚焦“在生命关怀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历史传承中实现守正创新”“在五育融合中培育核心素养”等核心命题,呈现了教育家型校长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范式。
在校长的报告中,“爱”“美”“智慧”“生命”“每一个”成为高频词,他们从不同视角和具体实践深度诠释了这些概念。
爱是生命舒展的前提
在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校长石峰虎看来,“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尊重个体差异、关注身心发展”的专业实践,而非感性施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李德安则认为“爱,若水润物”,强调“适时、适境、适度”;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陈伟忠提出“放下‘塑造’执念,以敬畏之心陪伴成长”,通过“品格暮省课”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建立自信,这一观点给与会的众多校长留下深刻印象。校长们普遍表示,爱是生命舒展的前提,只有在被尊重、被信任的教育生态中,生命才能展现潜能。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熊荣领认为,“美”是“景美、物美、文化美”的沉浸式体验,既包括校园物理环境,也涵盖人文浸润;“美”在曲靖一中体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在西安爱知中学则是“发现、审视、创造”的能力进阶,通过戏剧、陶艺等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寻找美与生活的联结。
美是生命的精神底色。校长们认为,美的教育能唤醒生命对高尚和理想的追求。无论宁波艺术实验学校“雅教育”提倡的艺术教育要超越技法传授,用美浸润灵魂,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向美而生”的课程设计,都致力于让生命在美的滋养中灵动。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贾晓岚眼中的“智慧”是“理性能力与人性本质的协同进化”,既包括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也涵盖社会情感能力;吉林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辛万香介绍,“智慧”在吉林省实验中学体现为“日新日进”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陈伟忠则在递进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人—不一样的人—时代新人”中渗透智慧,将智慧转化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
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安爱知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等都通过项目式学习让智慧在实践中具象化为创新行动的经验。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看见
从关注“全体”到关注“每一个”是此次研讨会上一个显著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校长致力于精准识别学生,看见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分层课程供给、让学生拥有专属成长伙伴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持,积极回应每一个发展需求。而文化浸润与实践体验以及动态评价体系则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赋能,旨在激活生命的内在潜能。
尽管地域不同、校情不同,六位校长的教育思想却共同指向新时代基础教育的理想图景:用爱点亮生命火种,以智慧培育成长能力,借美提升精神境界。他们坚信,当“每一个生命”被看见、被关注时,我们就会离教育的本真更近一步。
思想在本真追求中得以“生长”
校长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从六位校长的报告来看,他们的教育哲学主要有四个形成路径:首先源于传承,是个人生命成长史、学校文化发展史与中外文明发展史的交互融合。化学名师辛万香将个人的教学智慧转化为“日新日进”理念;李德安在前任校长提出的“润泽教育 自由生长”理念下,从新教师成长为正高级教师,从润泽教育进一步拓展到“每个人被看见”的办学思想的生长延续,提出了“适切成长”的理念;来自宁波的陈伟忠则通过对中外文明关于“雅”的理解学习解读基础上进行了现代阐释:以规范为根基、极致为追求、高尚为境界的品格塑造历程。
其次起于现实关照,是心系国家、甘于奉献的教育家型校长对破解育人方式深层矛盾的主动回应。辛万香从“AI时代学校教育本质与转型”“全球化视野下人才核心素养的再定义”“教育质量提升的破局路径”三个维度深入思考学校教育如何打破路径依赖,跟上时代的脚步。
再次成于政策转化,是对国家战略的创造性校本表达。例如校长不约而同地从“五育并举”的政策要求中提炼出“全人发展”的内核,结合各自学段及生源特征转化为具体的育人目标和教学策略。
最后指向未来使命,是对“培养什么人”时代之问的前瞻性布局。六位校长都回应了智能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了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场景。在生涯规划课程里,李德安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把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爱知学校的“爱心积分银行”将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现了评价改革从聚焦个体发展到度量社会贡献的转向。
校长的教育思想如何长久留存并传之久远?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提出建议:清晰展现教育思想的价值,明确核心主张;精准定义概念,确保思想内涵的清晰;高度凝练,以简明的表达增强生命力;呈现思想的坚实依据,体现传承、扎根和未来;有典型案例,用生动的故事和典型事例作为教育思想传播的有力载体;“理(论)实(践)共生”,走向政策指引下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双向转化、双向建构。
研讨会上,24位来自东中西部、城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段但办学主张相近的校长代表还围绕主发言人提出的教育思想命题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