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上好每一节课,就是践行教育家精神
本报记者 贾文艺 冀晓萍
中国教育报: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的?
顾明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四有”好老师,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提出“四个引路人”,2021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教师代表致信中,提到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反映了新时代对教师理想信念、人格品质、专业修养、教育态度、教育能力的全面要求。
中国教育报: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顾明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传承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历代教育家的优秀传统。我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心有大我、胸怀天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历代教育家都乐教爱生、具有仁爱之心,如陶行知所说“爱满天下”。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是新时代加快建设
教育强国的要求,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生是新生力量。教师不光要看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该考虑到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锤炼成长,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真实本领、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
中国教育报:请结合您的工作经历谈一谈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
顾明远: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那么学生的成长要靠什么?要靠教师的教书育人。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践行教育家精神。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该不断锤炼、磨炼自己的课堂,使教学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健全人格。
坚守在乡村最艰苦的地方,也是践行教育家精神。乡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短板,也是教育发展的重点,我们要更多地把眼光放到乡村,帮助乡村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有1800多万名教师,不可能每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教育家精神要在每一名教师身上都能体现出来。特别是我们有一批年轻教师,他们更应该以教育家精神勉励引领自己,把自己锤炼为一名优秀教师。
中国教育报: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是怎么样的?您对青年教师有何嘱托?
顾明远: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需要做好“意愿、锤炼、学习、创新、收获”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意愿。首先要有当教师、当好教师的意愿,要热爱教育、热爱儿童。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它关系到一个儿童的一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往大了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未来。所以,要把教师当作一个很重要很光荣的职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
第二项修炼是锤炼。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问题时要会思考,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要经历锤炼慢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三项修炼是学习。遇到困难和问题怎么办?要向老教师学习教育经验,向书本学习教学方法。在校期间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等遇到问题时再去翻翻书本,也会领会一些教育真谛。
第四项修炼是创新。教师要注重创新,比如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不是把公开课照搬到自己的课堂,而是要有所领悟和创新。教育是一个日日新、月月新的工作,教师每年都会遇到新学生,因此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能力和方法。
第五项修炼是收获。看到学生成长成才,这是教师最大的收获。有了收获也要修炼,不是说评上了高级职称就躺平了,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当教师有了收获,反而要促进自己更加努力,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教育报: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感召、引领作用?
顾明远:有些年轻教师在选择职业之初,仅仅把教师职业看成一个谋生的职业。作为校长要引领年轻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光荣性,教师不是一般谋生的职业,是培养人的心灵的职业,是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民族的未来的事业。绝大多数的教师是热爱教育工作的,他们是可以锤炼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在于校长要引导帮助年轻教师成长,逐渐培养年轻教师成为优秀教师。
我国有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我认为优秀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我希望优秀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同时要深入挖掘优秀教师的经验,传播优秀教师的事迹,助力更多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涌现。
教育工作是没有止境的,是要永远走下去的。我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地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希望全社会都要切实尊重教育、尊重教师。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陈立群——
弘扬教育家精神,让教育“遵道而行”
本报记者 梁丹
中国教育报: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的?
陈立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六个维度的内容,这是对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教师使命的表达,是对“四有”好老师精神境界的高度归纳和凝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和发展。
从内容来看,我认为,教育家精神聚焦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情怀、责任和担当。只有深刻领会这种精神的实质,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入脑、入心、入行,完成身为师者胸有大志、心有大爱、行有担当的角色提升。
怎么理解教育家精神?我认为,可以从“对人”“对事”和“对史”这三个方面来看。
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学生观进行矫正。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首先要意识到他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存在,要对生命有敬畏感;而且在人里面,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人生没有一个阶段是只为了另一个阶段服务而存在的,失去了当下还谈什么未来。在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上建立的学生观,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生长和精神成长。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我们少一点儿急功近利。
对教师自己而言,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其实是一次对教师职业的再认识。我一直认为,教师要做价值与信仰的引领者、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学习与修身的示范者和爱心与责任的践行者。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能够“厚德载物”的“德”,需要一种精神成长。教育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途径。我想,读书人的一生不能太过现实,应该有精神的锤炼、意义的追寻、灵魂的叩问。精神是一个人的脊梁。对于教育家来说,教育从来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它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志业。正是在对教育事业的不断追求当中,个体才会意识到自我生命与更为恢宏的人类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
从“对事”的角度讲,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努力把高标准做事这个原则贯穿到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上,可以说教育家精神就是我们做事追求的模板。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时时为楷模。同时,这也说明了教育家精神是可以学、可以做的,可以在每一天都去践行的。
从“对史”的角度讲,我觉得教育家精神就是守正创新,就是使命表达,就是时代集结号。接下来,我们要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真正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学治校做教育。
中国教育报:在您看来,教育家精神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
陈立群:教育很简单,就是发生在人与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但是现在,这种关系被分数这个“第三者”给左右了,我们要思考怎么样让教育回到它的本源上来。也就是说,教育要遵道而行。
在我看来,教育的道有两条,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教育和教学本身的规律。
现在,我们教育在新的时代、新的发展格局下,扎根中国大地、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了新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并且还有了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景目标。当下,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地践行“以教育家精神为参照、指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不少一线教师会觉得教育家精神与自己有距离。普通教师可以怎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陈立群: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其实就在身边,就在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中。有些教师觉得教育家精神离自己比较远,其实,《说文解字》已经对什么是“教育”讲得很清楚,那就是上行下效、因材施教。这说明什么?说明教师的示范引领非常重要,教师按规律办事特别重要。
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师的人格和精神魅力决定了教育的魅力。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关爱是教育的本源与灵魂,教师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去做事情,而且要一边做一边想,不断地进行归纳、思考和提炼。
我曾说过,谁能更多、更好地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谁就是“草根”教育家。教育家一定是从实践中来的,但关键是教师能不能为自己的实践智慧找到理论源头。
中国教育报:在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上,您对青年教师有哪些建议?
陈立群:按照教育规律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要搞清楚两件事:一是教育以德为先,那么学生的品德是怎么内化进去的、内在规律是什么?二是学生的学习是怎么学进去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学生的品行内化是一个“知情意行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做好“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这两个环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教育最为本源的动力,还是情感驱动。学生的学习,识得的是知识,习得的是技能,悟得的是智慧;或者说,有悟才有得,识得的是“知”,习得的是“术”,悟得的是“道”,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这两条我觉得特别重要,这关乎教师的爱与责任,也关乎教师的职业尊严。
我常对青年教师说,各行各业里头都有佼佼者,而这些顶尖的人无非就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比别人钻得更深、研得更透、走得更远、做得更纯粹。所以,除了一生择一事的坚守,普通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还一定需要有反思精神,而且还要对自己的反思进行再反思,这也叫作元认知。我一直相信,有什么样的认知,就在什么样的维度、过什么样的生活。教师一定要会反思,要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要去“悟道”。
时至今日,我和很多教师一样,感到追求教育家精神仍“在路上”。我认为,不要因为可能一直“在路上”就不去上路,正如很多美好的理想一样,追求教育家精神,可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如今,我已经退休了。对于无数还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将亲身参与并见证我们国家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这一转变,这是无上荣光。我祝愿他们在追求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和收获身为教育者的职业幸福。
(以上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11.16)
教育家精神为铸魂者铸魂
杜月 胡金木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国家、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引领作用。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新时代教师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与自我精进的强大力量。用教育家精神锻造强国之师的精神风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穿越历史洪流,一代又一代师者展现的教育家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从先秦的孔子、孟子等,到董仲舒、韩愈等,再到近现代中国的蔡元培、陶行知等,当今的于漪等教育家。他们毕其一生奉献于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的创造者和教育实践的引领者,是中华民族日益强盛征程中的建设者。
教育家以自身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大国实力、国家智慧、民族意志与精神气质。新时代教育家们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带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行为世范、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情怀,彰显的至诚报国、勤学笃行、甘于奉献的人格特质,展现的爱岗敬业、科学求实、创新超越的职业精神等,都是现代思想道德建设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广阔的作用空间。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辉煌成就,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智慧和心血,他们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断探索发展之路,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构成,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激发和培养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高尚的精神引领影响广大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育强国,亦是时代之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这里的“高质量”不是简单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而是要走向满足人民追求更高品质、更加公平教育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理念与实践的引领和示范,需要一批具有教育信念和情怀、以教育为志业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努力奋斗。这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诉求,也是今天我们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的意义所在。我们呼吁广大人民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从事教育工作,既是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的严厉批判,也是遵循教育工作规律,使教育突破当前困境、回归育人本质的必由之路。
广大人民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秉持躬耕态度、勤修仁爱之心、树立弘道追求,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基础。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当代教师的人格修养与精神成长,提供了一种更为明确、更深层次的榜样示范和内在动力,能够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崇德尚美、培育新人,直面当下的教育困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教育理想,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教师。新时代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民族复兴造就一批能够“培根铸魂育新人”的“大国良师”。教师个人要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要塑造新时代“大国良师”群体的集体人格,将自身打造为强国之师,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