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在线 >>名家引领
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2023年第34期(总第642期)
发布时间:2023-11-21 11:58:53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28

于漪:我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于漪,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教育家精神既有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根与魂又有时代特征

 教育家精神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它有中国几千年师道文化源泉里的根和魂,又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了精神世界的高标,同时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为实现目标提供了具体实践要求与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把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界定得十分明确,是一盏指路明灯。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我们的理想信念。这一条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人有了精神支柱才能立得直、走得稳、走得对,灵魂就发光,生命就有力量。人活着都要追求意义。人的价值在于精神世界的高贵,精神世界高贵起来,人就有了品质,有了气派,有了气象。

  教师的工作质量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血肉相连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塑造生命。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就要在他的心中播这样一种理想信念的种子。教师作为播种者,必须心中有理想信念的熊熊之火、明灯一盏。教师的工作质量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血肉相连。当把个人的工作和大我融在一起,我狭小的心就有一个广阔的宏大的宇宙。

  教师在完成育人使命的过程中创造生命的价值

 为什么要至诚报国?什么叫至诚?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教师的每堂课都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教师在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你的育人使命过程中,创造了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一辈子有一句话,是我的人生信条——生命与使命同行。

  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

 理想的实现追寻不是靠想象,而是要靠身体力行。就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这五个方面。这是非常精彩具体的实践要求,内涵非常丰富。

 我自己的想法,一辈子就是一个词来概括——实干。因为我一直认为,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怎么实干?我自己的体会是,要一丝不苟地干,因为你面对的是孩子的生命。要攻坚克难地干,因为育人的过程十分困难。要上好每堂课,要把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所有的孩子听得懂而且听得快乐、听得乐意接受,启发他的求知欲谈何容易!要改革创新地干,今日的美好是过去的追求得来的,明天的美好需要我们去创造。

  为孩子们打好生命的基础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我深刻领悟到做教师这个工作,要有理想信念明灯一盏,言行等很多方面也要有根本遵循。这样就能够把生命当中最精彩的能量发掘出来,为国家做贡献,为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打好生命的基础——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11.14


 点亮精神明灯   照亮前进方向

本报记者 刘博智 见习记者 胡若晗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我们该如何理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意义?

 于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极其丰富且多维立体,实现了德、才、识、能的高度统一,既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树立起理想的高标,更给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明亮的精神引领和强劲的精神力量。

 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师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奉行“三传播”“三塑造”的思想指引,是广大教师努力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目标追求,是教师群体中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奉献心血和智慧形成的志向、道德、思想、学识、视野、才能、方法等诸多经验的凝练与升华。

 教育家精神镌刻着中国特有的印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饱含了蓬勃的时代特征和责任担当的时代使命。点亮教育家精神这盏明灯,1800多万教师奋发前进的方向更加清晰,在担当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责任时更有毅力和底气,更能主动积极地调动生命的精华奋力拼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中国教育报:在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上,您有什么建议?

 于漪: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对“心有大我”的“大我”有清晰认识。心里装着民族、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就会志存高远。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要坚持至诚报国。教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要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塑造生命,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就要自己成为播种者,为学生播撒阳光。

 教师的每堂课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在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中来实现的。我的人生信条是生命与使命同行,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我肩负的育人使命一起向前走的。我们现在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进步的跨越,我们能够投身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是此生有幸。

 中国教育报:您对青年教师有何嘱托?

 于漪:“努力践行”这几个字很重要。教师一辈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实干”。理想高悬于天空,但又在每位教师的岗位上,青年教师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

 首先要一丝不苟地干。教师面对的是孩子的生命,是家庭和国家的宝贝。育人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我们攻坚克难。要做到每一节课都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青年教师在传播理论前,首先应熟知理论内容,认清各个学科的理论,深刻理解,解释通透。要把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所有学生听得懂,而且听得快乐,听得乐意接受。

 其次要改革创新地干。作为教师,最可怕的就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每天有进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进步一点儿,时间长了,锲而不舍,青年教师就能够进步。优秀教师成长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内驱动力,而教研工作最需要的就是教师自己研究自己,每上完一堂课都要对此次授课的目标和取得的效果进行反思。

 最后要持之以恒地干,坚韧不拔地干。要重视每日烦琐工作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不是百米赛跑的冲刺,而是马拉松式的坚持,需要打下宽泛、深入、正确的基础,才能培养出人才。教师给学生做的基础工作和基本建设,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功效的,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可以伴随孩子几十年。

 中国教育报:您觉得如何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感召、引领作用?

 于漪:从22岁做教师,到现在94岁了,一直在教育第一线,教过各个类型学校的各个层面的学生。长期的教育工作让我深刻领悟到,做平凡的工作,要有一盏理想信念的明灯,要有切实的言行,这样才能把生命中最精彩的能量发掘出来。

 基础教育要给所有孩子打下生命的知识基础和做人的根基。作为一名育人者,应该充分发挥生命最好的能量,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助力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走向世界、更加灿烂辉煌。

 教育家精神科学内涵极为丰富,每一条都是立德树人的锦绣大文章。我虽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仍然要像中青年教师一样,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我,努力践行,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奉献微薄之力。能够为我们国家教育人才,能够为学生形成良好素质起到打牢基础的作用,就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11.14)


确立精神坐标    激发奋斗力量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采访整理

    高铭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高铭暄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中国教育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要强调教育家精神?重要性何在?

   高铭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既吸收了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家精神主张的共通优秀特质,又概括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来立教兴教、育人育才的时代之问,为广大教师确立了新的精神坐标和奋斗目标。提出和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既是对教师队伍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矢志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也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认识教师这一群体的价值与品质,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中国教育报: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高铭暄: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新时代教育事业需要好老师、大先生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而且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教育报:请结合您的工作经历,谈一谈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

  高铭暄:我年近期颐,但依然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时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守正道、求真理。在中国人民大学长期的法学教育与理论研究工作实践中,我对如何做好一名大学教师,如何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信仰和治学报国的爱国精神。人生最宝贵的是政治生命,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在7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只有这样,才能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弘扬民族师魂,秉承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引导学生。

   二是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育人先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人民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既育智更育人,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导者和“育人、立德、励志”的引领者;既传播文化精髓,更要传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仰和情怀。努力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一批又一批执着崇高信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三是要有潜心治学、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新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产出引领性的学术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到人才培养中。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准和理论素养,潜心治学,潜心问道,严谨求实,敢为人先,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专业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是要敬业乐教爱学生,无私奉献做伯乐。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事业。要爱事业、爱学生,怀着一颗爱心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新时代教师要有爱生如子、甘当人梯的伯乐精神。青年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师还需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互助,教学相长。

   五是要做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和楷模。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做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自觉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人格与言行,不仅影响学生,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因此,想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就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努力磨炼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备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和高尚情操的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厚德载物,冰清玉洁。教师要自觉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和能够得到社会尊重的楷模。

  中国教育报:如何成长为教育家?您对青年教师有何期望?

  高铭暄:1951年我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两年后毕业留校任教,当刑法教师,至今已有72个年头。我从一名不太懂事的青年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这都是党关心、培养、教育和提携的结果。我深深感谢和热爱我们的党和国家。

 立足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的前行方向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希望我的同行——广大教师珍惜这份崇高的事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使命,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我们共同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我愿与广大教师同仁一道,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新人、输送力量。

 我现在90多岁了。有人对我说:“差不多了吧?还不歇歇?也该颐养天年了。”但我不这样看。教育是我的事业,科学是我的生命。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支持了我、帮助了我,使我由一名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逐步进入法学殿堂,成为一名法学教师。党和国家肯定了我的业绩,授予我最高荣誉称号。党和国家对我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我永远铭记在心。我受党多年教育,在教学岗位上干了这么些年,为国家还可以作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10.12)